最近要是你刷到“地方财政紧张”的说法,可别觉得是媒体在危言耸听,这背后的局势,真得重新认识认识。现在不少地方,那真是“钱袋子瘪得不像样”了。
就说卖地这事儿,以前这可是地方财政的“大金矿”,可如今,卖地的钱越来越少,都快撑不起地方开销了。咱有组真实数据,看了就知道这情况有多严重。2024年一季度,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才8147亿元,比去年还跌了6.7%。
从2019年到现在,卖地收入就像坐过山车,起起伏伏一路下滑:2019年是12499亿元,2020年降到11117亿元,2021年到了巅峰,有16467亿元,可到2022年又跌到11958亿元,2023年只剩下8728亿元,到了2024年一季度,还在继续下滑,就8147亿元。用一句话总结就是,土地财政,真撑不住啦!
地方政府有多依赖“卖地”呢?这可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日常开支。就拿贵阳来说,2021年贵阳市财政总收入是976亿,其中卖地就卖了631亿,占比高达65%!这意味着啥?意味着一年财政支出里,六成的钱都是靠“卖地”换来的。
展开剩余68%而且像贵阳这样的城市,可不止一个。据《中国卖地财政依赖度报告》,全国不少城市卖地收入占财政比都超过50%,靠地皮换发展的日子,已经持续好多年了。
地方财政一紧张,连锁反应立马就来了。
第一,债还不起了,融资也难了。以前地价火热的时候,好多地方政府那是大干快上搞基建、扩城市、铺路修桥盖楼,全靠借钱。可现在地卖不动了,这债可咋还?据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报告》,2023年末,地方债总额都快逼近30万亿了,比上一年还多了10%。更惨的是,信用评级也被下调了。评级一降,借钱成本就升高,这日子真是雪上加霜,躺着都喘不过气。
第二,基建项目停了,城市发展速度慢了。地卖少了,钱就少了,那先砍啥?肯定是项目啊!公路延后修,地铁暂停建,城市更新也搁浅了。根据《2024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报告》,2023年基建投资下降了5%,这对整体经济来说,直接就减速了。不是地方不想干,是真没钱干啊!
第三,服务缩水,老百姓日子受影响了。财政吃紧一旦影响到公共服务,那可就不是GDP上的数字游戏了。垃圾清运没钱提标,医保支出紧张,老旧小区改造停滞。生活成本没变,可服务质量先降下来了。长期这样下去,社会稳定风险也会冒出来,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,这个问题更是像块大石头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那咱该怎么办呢?靠“卖地”过日子的老路,肯定是走不通了。地方财政要想活下去,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。
得多元创收。不能只盯着卖地这一块,还得发展实体经济,提升税基,做大内循环。只有产业多了,赚钱的门路广了,财政收入才能稳定。
要节流控支。该砍的项目就砍,该缓的工程就缓,盲目扩张必须得叫停。不能像以前那样,不管不顾地借钱搞建设,得量入为出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得机制转型。从“靠地生财”切换到“靠人活钱”,这就得拼城市吸引力和产业厚度了。一个城市要是能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,有强大的产业支撑,那财政收入自然就有了保障。
地方财政紧不紧,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,但数据已经把一切都说得明明白白。你可以不关心地价,但医保政策为啥收紧,公共项目为啥延期,教育资源为啥“慢一拍”,这些你肯定能感受到。说到底,就是地方真没那么多钱了。
而这一切,也在倒逼我们国家财政体系加速转型,从土地财政向城市能力财政进化。这可不是哪个城市独有的挑战,而是整个时代都在转弯,咱都得跟上这节奏!
发布于:江苏省九融配资-炒股开户-郑州配资网站-股票短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